古人常用“三千烦恼丝”形容忧愁多。对于现代人来说,发量多已成为一种奢侈,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升高的发际线。
据《2021中国人头皮健康白皮书》,约2亿国人受脱发困扰,其中30岁前脱发者比例达84%,较上一代人的脱发年龄提前了20年。
正常人的头发总量大概有8万~10万根,每天脱落50~100根。比起发量多少,发际线的高低是衡量脱发与否更直观的方式。
虽然发际线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微弱改变,但其高度也有“健康底线”。用手测量的话,正常发际线的高度为眉上距离4指宽,一些天生额头较大的人(俗称“大脑门”)约为5指宽度。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宽度不断增加,则可能是雄激素性秃发的表现。
这类脱发中掉落的头发粗细正常,每天掉的发量变化不大。只要影响因素消失,再通过饮食、睡眠调整,头发就能再生。
比如:产后脱发、考试前后脱发、节食减肥后脱发,或患上甲减、甲亢等疾病后脱发都属于此类。
也就是常说的“地中海”脱发,其发病率排在第二位,就诊量却是第一位,因为它对个人形象影响很大。
脂溢性脱发主要与遗传、雄性素分泌、皮脂溢出相关,特点是进展缓慢,脱发量不多,脱落的发丝细软、短小,或者刚长出就掉了。
男性患者中20%是因遗传所致,通常不能根治,后天因素只能决定脱落的速度和数量。
发病率不高,但病情可轻可重。斑秃是自身免疫系统针对头发发起的“进攻”,可能使头发全部掉光。
部分人在出现钱币或鸡蛋大小的斑秃后,可因没有及时就诊发展为全部脱落。在放化疗等肿瘤治疗中,患者也会出现斑秃问题。
此外,拔毛癖、红斑狼疮、头癣、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少毛症和无毛症等都可导致脱发,但较为少见。
发际线倒退,不仅让你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显老,还藏匿着许多健康问题。
常见的雄激素性脱发与雄激素的代谢有密切关系,在这类脱发患者头皮内,双氢睾酮水平增高,破坏头发的生长周期,每天脱落的头发更多,脱得多、长得少,长此以往导致秃头。
2021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联合研究发现,发际线后移可能预示着冠心病。
与不脱发者相比,重度激素性脱发者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1倍,过早脱发者患冠心病的风险将增加近1.3倍;脱发状态、严重程度和时间过早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相关。
韩国一项研究于2007~2014年间,招募了66万余名接受脱发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收入水平等可能的干扰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脱发患者的总体癌症风险较高,其中,全秃/普秃组甲状腺癌的风险高于斑秃组及普通人群;而前列腺癌、膀胱癌则是斑秃患者更危险。
这是一些因素导致的“一过性脱发”增加,可能是精神、情绪问题或睡眠不够、营养不良,也有可能是甲亢、甲减等系统性疾病。
这些病因发生后2~4个月才会出现脱发增加,消除病因3~6个月后,头发才能完全长回来。
如果掉发数量正常,但发质呈现以上状态,大部分是雄激素性秃发(脂溢性脱发)的特点。
中日友好医院美容皮肤科主任医师杨顶权表示,雄秃情况下,男性表现为前发际线后移,头顶毛发减少,最终谢顶;女性发际线变化不大,但头顶毛发减少。
常见的是斑秃,也可能是一些少见的脱发性皮肤病,如毛发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头癣、梅毒等,主要是免疫问题或感染引起的。
发质好坏主要由遗传、身体状态、日常护理等三方面决定,其中日常护理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建议做好两点:
油性发质要选择去油清洁的成分更多、护发成分相对较少的洗护产品;
等等,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