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较真丨用 Excel 来预测上海的阳性病例数,真的靠谱吗?
  • 较真丨用 Excel 来预测上海的阳性病例数,真的靠谱吗?

    • 1 基本传染数R0 > 1的传染病会以指数方式散布,成为流行病。《柳叶刀》曾发文指出奥密克戎的R0值可能高达10,这也是为什么作者选用指数模型拟合,拟合效果很好的原因。

    • 2 所有R0> 1的传染病,在传染初期,没有受到人为干预的影响,用指数模型去拟合,效果都会很好。上海在经过一系列“网格化筛查”“全市核酸筛查”后奥密克戎传染指数下降,当传染指数下降到1以下,病例数也会随之下降。

    最近有网友用3月11日到3月28日上海每日新增阳性数,包括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用EXCEL拟合了一个指数模型,R = 0.9939,拟合效果好,而被网友广泛流传,且预测模型显示29日上海新增阳性5516例,上海市实际报告5964例,很多人认为非常准确,但是大家仔细看看,根据模型预测4月1日以后预测值每天都在1万以上,4月10日甚至达到了10万,这真的可信吗?

    熟悉EXCEL的人都知道,EXCEL模型拟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模型拟合的时候要人工选择曲线趋势。要了解这个模型预测准不准,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为什么作者要选用指数模型。

    说作者为什么选择指数模型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基本传染指数R0。当传染病的R0> 1时就会以指数方式散布,成为流行病。国际医学顶级杂志《柳叶刀》发文指出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新兴传染病马丁教授表述奥密克戎的R0值可能高达10,这也是为什么作者选用指数模型拟合,拟合效果很好的原因。下面我们以深圳的数据为例,选取3月8日到3月17日的数值,按照作者的方法进行指数拟合,R = 0.8329,显示指数拟合效果好。但是用模型预测3月18日-3月27日的数据,结果和实际值天差地别。

    二、为什么上海的预测和深圳的预测差距这么大?

    上述的这种模型拟合是非常简单的,也可以说是粗暴的,模型拟合没有考虑诸如传播途径、潜伏期、人群管控、核酸筛查范围等的影响,通常而言,所有R0> 1的传染病,在传染初期,没有受到人为干预的影响,用指数模型去拟合,效果都会很好。上海拟合的数据采用的是早期数据,奥密克戎无症状者较多,早期传播隐匿,短期预测效果较好,深圳的早期数据也是如此,而深圳中后期的数据已经受到人为干预因素的影响,所以预测明显和实际背离。关心上海疫情的朋友会发现,上海30日新增阳性5357例,与29日相比有小幅度下降,与拟合模型预测的7033例产生了较大差距,这也进一步说明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型拟合还有很大的缺陷。

    这也是为什么防疫过程中专家不会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去预测疫情,这样的预测实际意义有限,市民真正想知道的是人为干预或者说防疫手段对传染病的有效性,专家也同样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实际分析中会纳入更多的影响因素,分析防控措施与传染病传播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分析就比较复杂了。

    经过前面的解释,肯定有人会疑惑,上海不是已经开展过一段时间“网格化筛查”、3月28日又开展“全市核酸筛查”,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模型还是相对准确地预测了截止至29日的数据?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由此人为干预手段产生效果,往往要延迟1周甚至更久。这次上海的“网格化筛查”是3月16日至20日期间进行的,可以部分解释为何数据在29号之前还在继续“拟合”。

    另一方面可以从来源于隔离管控中的阳性人员占比,来了解上海防疫措施的变化和效果:自“网格化筛查”以后,来源于隔离管控中的阳性人员稳定在新增阳性的80%以上,这也进一步说明上海目前新增阳性更多是既往感染的患者,“网格化筛查”还是相对精准地控制了大部分阳性人员。且上海的“全市核酸筛查”仍在开展中,目前的防控重点是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新冠病毒的防治效果不仅受病毒的传播力、毒性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疫苗接种率、核酸筛查的范围和频率、居家管理的范围等防疫措施的影响。目前上海的“全市核酸筛查”仍在进行中,通过偶尔一两天新增阳性的上升和下降来判断疫情的走势是不科学的。任何一种防疫手段都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科学防疫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不信谣,不传谣,科学理性地对待数值上的变化,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本文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向雪松博士进行科学性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