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医师节来信|陈彤:学医必然会有大量付出,治好患者就是回报
  • 医师节来信|陈彤:学医必然会有大量付出,治好患者就是回报

    多少个日夜,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放下一己安危守护万家平安。

    不是天生无畏,只是明白生命值得敬畏,奋不顾身去抓住那道“生”的光亮。

    他们是医生,不是神,是在被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主任陈彤,已经在医院工作29年了。学生时代的她,受到同样是医生的奶奶的影响,大学时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从医这条道路。

    初中、高中获得2次保送直升机会的她,自认为不是学霸。1993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陈彤进入华山医院,亲眼见证了国内第一例异基因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患者案例,坚定了将血液科作为自己的专科方向。从医道路上,陈彤深切感受到血液疾病治疗突飞猛进的发展、患者生存期延长。在她看来,选择学医必然要有大量付出,治好了患者的疾病就是回报,自己的行医路上的成功也是回报。

    在这个医师节来临之际,我首先特别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们,感谢这么多年来你们的支持和付出,让我在从医这条道路上,可以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小时候,因为奶奶是医生的关系,她很早就把我带到她的诊室去,我是看着她给病人看诊长大的,对医生这个职业非常熟悉,这也奠定了我后来学医的选择。

    由于运气不错,初中、高中我拿到了保送直升的名额。1987年,我从复旦附中免试直升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为当时最后一届六年制的医学生。1993年本科毕业后,我进入华山医院工作,经过各专科的轮转,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

    我还记得在1996年,华山医院完成了第一例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那时,得了血液病犹如洪水猛兽,治疗手段有限,而这一病例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血液病治疗的希望,随后我坚定地选择血液科作为我的专科方向。

    这些年来,我深深感到了血液病领域治疗技术的飞跃发展,靶向药物的可及性不断加强,病人的生存期不断延长。二十年前的CD20单克隆抗体几乎是天价,上海市首个尝试这款药物的患者就在华山医院,他是一名淋巴瘤患者。当时因为缺乏经验,患者在使用这款药物后出现了过敏的情况,只能停药。但剩下的药不能浪费,我们只能把药放进冰箱,等过敏治疗好了以后再尝试使用,这名患者的家属很心疼地跟我们说:“这个药一滴就是几百块钱。”所幸最后,这名患者腹腔的包块经过这款药物治疗后,奇迹般地消失了。

    电影《我不是药神》聚焦的就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里面提及的药物也是一款靶向药。当年的一些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没能用上这款靶向药,有病人就离世了,但同期使用了靶向药治疗的病人现在依然存活。现在,这些靶向药都已经降价且国产化,极大地减轻了血液病患者的负担。

    在这个医师节里,我也想对年轻的医学生们说: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的学科,学医之路也是一条必须下功夫的道路。虽然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大量的付出,但我对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

    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享受过完整的假期,直到几年前,我还保持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状态。但我想告诉年轻的医学生们,坚定地沿着一个方向走下去,我相信一定会有回报。治好了患者的疾病就是回报,自己的行医路上的成功也是回报。

    我还记得,在我攻读博士期间,我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院完成一个基础研究课题——血液干细胞的再生,主要研究人胚胎干细胞的造血、诱导分化和再生。当时我是实验室里主攻这一研究方向的第一人,实验方法的摸索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学会了一件事,就是做任何事都需要坚持,对高新技术有所追求,就要学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钻研、学习,不断地突破自我。

    工作近30年,回过头看,我见证了血液病的诊疗领域突飞猛进地发展,见证了自己治疗过的病人在生活、治疗、生命预期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过去,白血病病人希望能存活2-3年,但现在我们追求的是病人能长期无病生存,我想再过几年,甚至可能把白血病作为一种慢病进行治疗。未来,医学这份职业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