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蔡卫平:大湾区医疗卫生的互联互通,建议疫苗先行先试
  • 蔡卫平:大湾区医疗卫生的互联互通,建议疫苗先行先试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增进互联互通,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议题之一,这其中就包括当地的医疗卫生领域。

    《财经・大健康》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在2022年3月3日抵京参加全国“两会”,带来了“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居民提供疫苗便利化接种服务”等建议。

    从2021年开始,在大湾区内,内地部分医疗机构如果需要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或医疗器械,可以由广东省政府批准后使用。首批获准使用的药品有九个,医疗器械有两个。这被称为“港澳药械通”,大湾区的患者得以率先使用到内地尚未上市的药物、器械,以解燃眉之急。

    蔡卫平告诉《财经・大健康》记者,基于“港澳药械通”,他建议疫苗也纳入其中,在广东省内指定医疗机构先行使用,并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疫苗接种信息系统。

    《财经・大健康》:大湾区居民在疫苗接种上的障碍是什么?

    此前我看过一篇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疫苗民生需求的报告提到,不少在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在新冠疫情以后,因为通关不畅而无法及时回到港澳,也就无法继续按港澳的策略给孩子接种疫苗。其实在疫情之前,大湾区就已经有大量的内地居民每年前往香港和澳门去接种疫苗,尤其是在香港上市的多联疫苗。

    虽然国家在不断加大疫苗生产和研发的力度,但是因为引进程序和审批上面的一些考量,内地在国际疫苗的引进方面相对滞后。

    出于对传染病的长期关注,我注意到,当前大湾区的疫苗监管和免疫接种,实际上分属于粤、港、澳三地,分割属地管理,形成了“一个湾区,两种体制,三种疫苗监管系统,三种免疫规划”的互不关联现状。

    这导致大湾区内跨城市流动的人员,比如,在大湾区创业、兴业的港澳人士,前往港澳旅游、工作、生活的大湾区内地人士等,他们在疫苗接种互认和续种、补种等方面,日常遇到了不少阻碍,而且,大湾区居民对于多样化的疫苗接种需求,得不到满足。

    蔡卫平:大湾区内粤港澳三地,因为疫苗接种管理体系的不同,因而同样的疫苗各地接种的方式可能不一样;或者预防同一个疾病的疫苗,各地接种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些跟疫苗的生产和来源有关系。

    比如,给儿童接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一种是注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一种是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都需要多次接种。使用的疫苗不一样,接种的程序也就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内地和港澳提供的疫苗,其实是没办法混合接种的。

    现在新冠疫苗加强针混打,其实做了好多的研究,基于充分的研究才证实了混打首先安全没有问题,然后有效性也很好。但是如果没做过临床实验的话,是不可以去混打的,只能按照原来的接种方案来接种。

    麻烦在于,由于在港澳和内地有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上市,对大湾区居民来说,要么就全部都在港澳那边接种,要么都在内地接种。

    从大湾区的调研结果来看,超过七成在内地居住的港澳受访者说,如果没有新冠疫情的影响,他们更愿意回到港澳去接种疫苗,因为对他们而言更方便一些。

    在港澳,使用的疫苗多数是多价或多联的疫苗。

    所谓多联疫苗,就是将多种病原微生物制备成为一种疫苗,达到接种一种疫苗就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目的。与预防单一疾病的单价疫苗相比,不但可预防疾病的种类多,免疫效果相仿,而且接种疫苗的次数少,简化程序,更受家长和接种医生的欢迎。

    这两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内地与港澳的通行,不像疫情前那么通畅,大湾区居民疫苗接种的不便就显得比较突出,所以我提出了这个建议。

    《财经・大健康》:在你的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人们对赴港打疫苗的询问,最常见的是什么?

    蔡卫平:询问比较多的还是HPV疫苗,尤其是内地还没有上市的时候。另外,我的病人主要是艾滋病病人,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低,适合接种多价肺炎疫苗,不过内地多价肺炎疫苗可获得性比较差,所以他们会到中国香港,甚至去国外接种。

    《财经・大健康》:受益于“港澳药械通”,目前已经有十几种港澳的药物或器械引入内地使用,是基于什么样的判断标准呢?

    蔡卫平:目前药械引进的标准,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医疗机构临床急需。还有一些前提条件,比如这些药械不属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范畴,而且已在港澳上市而内地尚未上市。

    但是,疫苗跟药品不同,它不是治疗,而是预防的作用,要从公共卫生应急和传染病防控的角度,去理解疫苗的“急需”。

    蔡卫平:大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其实疫苗是公共卫生里面非常重要的内容,要实现一体化,需要把疫苗考虑进去。

    其实现在港澳与内地差异最明显的,我觉得应该是二类疫苗,就是大家自费且自愿接种的疫苗。

    比如流感疫苗自费接种,其实在内地接种流感疫苗的人较少,在香港接种的人较多。这时如果有流感发生,在香港可能没引起流行,但在内地可能引起流行。现在内地与港澳的交流、交往太多了,所以两边如果公共卫生服务能趋于一致的话,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人员流动带来的一些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传播。

    目前问题在于,港澳绝大部分的疫苗,其实并没有在内地获批上市使用,之前“港澳药械通”政策,其实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个政策里没有包括疫苗,所以我建议用同样的办法,把疫苗作为一种特殊药品来处理,先给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居住的港澳居民去使用。

    《财经・大健康》:如果想要实现更多的港澳药品、器械,包括疫苗在大湾区内使用,根据你的观察,难点是什么?

    现在相对容易实施的,可以从港澳在内地合办的医院开始。然后,内地的医院逐步放开,看一下后面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应该不会造成很大的冲击。这样,接种的人数也是有限的,使用的量也会有限。

    《财经・大健康》:针对之前提到的大湾区疫苗的需求,你的建议是什么?

    第一份是,建议为在粤的港澳居民按照香港、澳门的免疫规划要求,在粤就地接种港澳使用的疫苗。对于在港澳已上市、内地尚未获批的疫苗,根据“港澳药械通”政策,允许这些疫苗在广东省内指定医疗机构先行使用,为在粤工作居住的港澳居民提供接种服务,让在粤的港澳同胞获得与港澳地区同样的疫苗保护。

    第二份是,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居民提供港澳上市成熟疫苗试点,比如,开通“港澳疫苗通”通道,允许港澳广泛使用的疫苗进入大湾区非免疫规划疫苗范畴;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疫苗接种信息系统;在大湾区内地九市设立港澳疫苗特别接种点;注重创新疫苗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真实数据积累,挖掘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可能。

    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人们就可以在大湾区内一些指定的接种点,接种到跟港澳一样的疫苗,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大湾区内粤、港、澳三地的疫苗策略趋于一致。

    《财经・大健康》:对于内地的疫苗产业而言,这是否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蔡卫平:其实好处是在于,推动内地疫苗企业去研发、生产一些新型疫苗。目前我们内地的疫苗产量很大,但制法传统,很难做成多价、多联的灭活疫苗。

    如果可以通过“港澳药械通”的方式,引进一部分在港澳已经上市的、在国际上比较普遍使用的疫苗,若是在内地居民使用效果比较好的话,一个是可以引进一部分,另外一个也可以促使国内的一些疫苗生产的公司看准疫苗机遇,抓紧研发。

    还有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比如MRNA新冠疫苗,内地企业也应该跟上去,甚至有自己创新的方法做出来。

    《财经・大健康》:如果想要让“港澳药械通”惠及更广泛的群体,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蔡卫平:还是要一步一步来,通过小范围试点看一下产生的影响,跟海南博鳌乐城其实有点像(注: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允许患者使用尚未在境内上市的新药),也是从试点开始,再慢慢放开,和内地医疗体系形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