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防艾资讯 >我国癌症早诊早治率低 应强化“预防为主”
  • 我国癌症早诊早治率低 应强化“预防为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每年有超过880万人死于与癌症有关的疾病。如何推进肿瘤防治的大门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11月1日举行的国际癌症预防控制大会和国家癌症中心肿瘤预防与控制研讨会上,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癌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单靠治疗是无法解决的。加强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必要的。

    会议由国家癌症中心和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癌症医院主办。来自全球癌症预防控制机构的专家、院士、国内知名专家和肿瘤预防控制工作者参加了500多人的会议。会议涵盖肿瘤登记与临床大数据、危险因素监测与控制、肿瘤筛查技术与人工智能、内镜技术与早期诊断与治疗、分子检测与早期检测研究网络、大人群队列研究与健康技术评估等方面,并从多个角度总结了国内外肿瘤防治领域的进展与热点。

     建设符合国情的预防控制体系降低癌症死亡率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何杰院士就中国癌症的现状和趋势作了主旨报告。根据数据,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居全球74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死亡率为29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什么发生这种事?贺杰说,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癌症谱的特点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低速率。

    我国癌症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5年生存率较低的癌症,死亡率较高。同时,由于缺乏对癌症筛查和早期诊断的认识,我国癌症患者的治疗时间为中、晚,预后差。

    “我们在预防和控制肿瘤方面面临许多挑战,”他说。除了肿瘤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复杂性外,我国肿瘤的早期诊断较低,有效的筛查技术较低,筛查成本较高,检测率较低。同时,肿瘤的诊治存在着诊断与治疗、基层医疗水平低、诊疗水平低等问题,制约了肿瘤防治工作的进展,需要进一步突破。并提出了今后我国肿瘤防治工作的思路:在国家肿瘤中心和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临床研究网络和大型数据平台,实施了大规模的肿瘤临床医学研究项目,建立了基于中国国情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标准,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肿瘤防治模型和体系。

     促进肿瘤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世界先进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技术在我国已基本得到应用,但国内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除早期发现比例低外,治疗不规范,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并存,这是国内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我国相应的诊疗规范仍然相对匮乏,没有达到疾病类型的全面覆盖,也没有及时更新。现有的诊疗规范不到位,包括手术、放疗、吸毒等诊疗行为比较武断,姑息治疗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负责人ChristopherP.Wild博士在会议上说,在中国的癌症预防和控制应当特别注意烟草控制,充分利用有效疫苗,如宫颈癌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关注乳腺癌、宫颈癌筛查、更多关注儿童的肿瘤,并在姑息治疗和疼痛治疗领域做出努力。他说,癌症是人类发展的障碍。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有必要对科研投入更多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做好防病工作,长期坚持实施。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肿瘤预防主任BarryKramer博士强调了在癌症预防和控制方面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国际合作,我们应该促进预防和控制、筛查、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进步,从而提高各国预防和控制肿瘤的意识和动机。

    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癌症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全面开展癌症研究和癌症预防方面的合作。据介绍,该合作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合作,包括肿瘤登记、癌症筛查、病原学研究、培训项目、合作项目等。根据谅解备忘录,国家癌症中心下属的国家癌症登记中心还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癌症监测部门签署了“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协定”,其中明确规定,中国将向IARC派出优秀的肿瘤注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IARC的支持下,国家癌症登记中心将设立一个“联合中心”开展国际课程培训,并发布“中国癌症”技术报告。发表了中国肿瘤登记制度的介绍和发展,开展了肿瘤生存分析、具体危险因素评估和控制、硕士和医生联合培训等合作项目。今后,这两个机构还将在癌症防治的其他方面开展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