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在不少人看来,麻醉医生像是“神秘的游侠”,总是全副武装地快速穿梭、忙碌于手术室及需要急救的病房。也有人认为:麻醉医生就是打麻药针的。麻醉医生的工作只是负责“打一针”吗?今天,透过重庆医药高等专科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的故事,我们一起来了解麻醉医生这个职业。
“90多岁的老太太,基本情况较差,有严重的脊柱畸形,你们敢不敢麻醉?”“敢!”“产妇突发紧急状况,需要马上手术,能不能马上安排?”“能!”……这是临床各科室和麻醉医生常有的对话。
其实许多人并不了解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认为不就是“打一针”的事儿嘛,其实这是麻醉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麻醉医生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从术前准备、术中麻醉与监护到术后镇痛与快速康复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离不开麻醉医生保驾护航。
每次无影灯亮起,手术医生只需全心投入手术操作,严密监护并调控病人生命体征的重任便交给了麻醉医生。每一滴进入患者血管的药物,都经过了麻醉医生的精密计算,监护仪上的每一个数值、响起的每一声提示,都是麻醉医师为患者筑起的监护屏障。术中的患者是无比脆弱的,麻醉医生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调控患者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指标,随时准备处置各种突发情况,确保患者舒适入睡、平安醒来。
“如果把手术比作一场舞蹈表演,外科医生就如行走在刀尖上的‘舞者’,麻醉医生则是‘舞台’的构建者。”段波形容说,“只有我们把舞台修筑牢靠、布景搭配协调、灯光音响校好,我们的‘舞者’才能尽情表演,一场手术才能迎来完美落幕。”
“有没有长期吃什么药?”“平常有些啥子老毛病?”“日常生活能不能自理?”“你先躺下我给你做一个简单的检查。”……在病房里,时常还能听到这样的一些“絮叨”。和专科医生不同的是,这些问候显得更详细和繁琐,几乎包括患者的方方面面。
“在麻醉医生眼中,病人首先是‘人’,我们更关注的是患者本身,包括他们全面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段波说,除了麻醉质量与安全,麻醉给患者带来的感受也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
“大部分患者进入手术室都很紧张,如果任由其情绪发展不仅会让他们拥有不好的手术体验感,甚至可能影响后续手术及术后恢复。因此,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舒缓紧张情绪,成了麻醉医生的第一项任务。
遇到产妇紧张,他们化身为“陪聊”,通过转移注意力缓解产妇紧张情绪;遇到患者术前、术后焦虑,他们化身为心理医生,通过播放轻音乐等形式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霾;遇到老年患者没有信心动手术,他们化身为“知心人”,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让患者及家属增加信心……为了改善患者体验,他们常常设想“假如我是患者”,切身感悟患者需求,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手术体验。
“作为麻醉医生,不只是帮助病人克服疼痛,更要坚持为患者提供与现代医疗技术相适应的服务、包括医学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拉进医患距离,才能让患者从心理到生理拥有最舒适的就医体验。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作为从业27年的麻醉医生,段波见证着麻醉学科的发展壮大,也带领着科室团队不断进步成长。他认为,麻醉医生堪比“全能手”,除了要掌握麻醉学所有的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医学知识。因此他督导科室人员像鹦鹉一样学习、像蚂蚁一样工作,从而像蝴蝶一样生活。
关于这点,麻醉医师陈玉莲在一次查房时有着深刻体会。那是一对老年夫妻,老爷爷陪同老奶奶做了骨折手术,在陈玉莲为其讲解术后注意事项的时候,老奶奶有些不可思议地说:“没想到你们麻醉医生懂的还挺多呢。”
虽然只是简单一句话,却也让陈玉莲体会到了小小的职业收获感,也让她意识到,在许多老百姓的心里,麻醉科医生的形象还仅仅停留在打麻醉针的模样,但自己已能凭借实力,让更多人打破固有思想,看到麻醉医生的光彩。
或许比起其它兄弟科室,麻醉手术科少了鲜花和掌声,少了赞扬与肯定,但每一次术后随访时患者“清一色”的高度评价和感激的话语便是对他们实力的最好肯定。麻醉团队正是怀着对这份职业的忠诚与责任,甘做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甘做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永远满怀激情,让每一例麻醉患者在围麻醉期犹如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乐园。
如今,随着医疗技术飞速进步,麻醉医生的工作也再一次延伸至手术室外领域。急诊室、ICU、会诊现场、无痛诊治等领域处处都有麻醉医生的身影。“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句话,就是我们工作最真实的写照。”段波表示,作为麻醉医生,他们愿为每一次手术搭建最稳固的“舞台”,为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文图/徐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