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变身方舱里的调“糖”师,她用“浙江配方”解决“甜蜜烦恼”
  • 变身方舱里的调“糖”师,她用“浙江配方”解决“甜蜜烦恼”

    方舱,一个许多人绕着走,避之唯恐不及的场所。他们却临危受命,在此集结。

    在方舱,黄虹收治的大多是无症状或轻症的新冠感染者,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经过潜伏期后出现症状,如发热、咳嗽、胸闷、头晕等,需要医护人员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处理,并随时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黄虹说,看到收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冠患者,最盼望的莫过于他们能早日康复出院,虽然是短短几天的陪伴,但在静待花开的日子里,留下了不少温暖而又难忘的回忆。

    一名30多岁的女患者发扁桃体炎,体温38.5度,咽痛明显不愿进食,情绪也很焦虑,家属也干着急,黄虹查房时耐心地和患者及家属沟通,给予抗生素口服及其他对症治疗,并鼓励她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嘱咐适当多喝水注意休息,之后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下来,病情也日渐好转,出院时患者连声道谢:“我们把感激的心留在这里。”

    方舱里有许多患者,不少都合并有糖尿病或血糖增高的现象。一位70多岁的糖尿病老伯没有带上自己的口服降糖药,听说方舱内没有同种药物,很是焦急。黄虹立即仔细询问老伯的病史,判断他的血糖问题是否需紧急处理。

    “我了解到他平时血糖控制不错,1个月前刚测过糖化血红蛋白6.5%,就让当班的护士先给老伯检测了晚餐前血糖,显示为6.8MMOL/L,这我就放心了。”黄虹向大伯解释病情不重,耐心给予安慰,让他不要担心,并建议他改为方舱内备用的同类其他降糖药,再多测测血糖。老伯听后坦然多了,他女儿在旁边连声道谢。

    在方舱,黄虹亲切的被称为调“糖”师。一位60多岁的阿姨,患有2型糖尿病史15年,长期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诉说自带的胰岛素只有两天的量,十分担忧。“情绪波动会对血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方舱内的患者,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她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心。”黄虹对她进行耐心的解释和沟通,告诉她规律进食,适当活动,给予她合适的降糖治疗方案。稳定情绪后,阿姨的血糖果真降了下来,更幸运的是,2天后,阿姨病情好转达到出舱标准顺利回家了。

    “按照国家标准,常见的末梢血糖仪检测上限是33.3MMOL/L,这是正常人血糖高值的4-5倍。如果患者血糖高于检测上限,血糖仪会显示英文HIGH,血糖爆表预警意味着患者正面临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风险,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黄虹说。

    方舱新冠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高,又有病情重且隐匿的特点。开舱阶段,每批新患者中经常会有血糖到危急值甚至HIGH(即血糖在33.33MMOL/L以上)的情况。这意味他们面临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风险可能,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面对新冠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数量多、发病隐蔽、病情重,方舱内设备及药物种类有限,加之当时普通方舱内尚未开展静脉血液相关检测,同时内分泌专科医生数量少,缺乏既往经验和指南可以遵循的难题,为让每位患者都得到规范的治疗,在医疗队领导的指示下,黄虹与医疗队外一名内分泌科医师,根据已有指南,结合当时条件,制定了方舱高血糖患者诊疗流程,同时迅速培训医疗队其他非内分泌专科医护人员,通过标准化流程达到队内同质化管理,这样即使班内没有内分泌专业医生,每一个患者照样都能得到专业治疗,有效解决了高血糖的管理问题,同时兼顾了血糖管理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位患糖尿病10年的50岁大叔,入舱后测末梢血糖显示“HIGH”!医疗队立即用方舱高血糖管理模式迅速解除了这位糖尿病大叔的高糖警报,避免了发生急性并发症的危险。开舱以来,一个个伴随高血糖的患者,在黄虹及其队友的血糖“防爆小组”的舱内同质化治疗下,病情平稳,没有一个患者因为血糖管理问题出现医疗事件或需要转院。

    援沪抗疫,黄虹非常感谢大后方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支持,给予他们充沛的工作物资和生活保障。

    她特别感谢家人的理解支持!虽然黄虹的丈夫平时工作也很忙,但电话里他总是让黄虹放心,“你自己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

    今年4月28日,是他们结婚20周年纪念日,在方舱中忙碌了一天后,黄虹在晚上和丈夫通过手机一起庆贺。每次和上高中的儿子电话联系,儿子都会说“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放心,我们都好,自己多保重啊!”

    援沪的故事还在继续,黄虹和她的“战友”们依然在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