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宝藏老中医,成了95后的“常用联系人”
  • 宝藏老中医,成了95后的“常用联系人”

    晚饭过后,汤一新打开手机,稍作浏览后,开始逐一回复。这位年届70的老中医,是四川乐山市中医院脾胃病科的主任医师。退休后,他接受返聘,反而比从前更忙碌。白天在医院出诊,夜晚,他把家变成诊室,用手机跟网络另一端的患者沟通。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老中医”似乎很容易和古板、守旧这样的形容词划上等号,汤一新却迥然而异。

    “我今年已经70岁,但是上网问诊、开方,我没有感到什么困难。三十多年前,我就是乐山第一批用电脑的人。”汤一新笑说。

    很多人会讶异于汤大夫使用手机和电脑的熟练程度。不少同龄医生,都需要助手帮忙,才能完成电脑开方等操作。

    “懂一点计算机有什么可稀奇的?这就是个工具而已。”实际上,汤一新是老网民了。三十多年前,他出国交流,看到医院里,医生坐在电脑前,为病人开处方,“电脑一敲,药房里面的药就出来了。”回国后,他立即向领导申请,将来有条件了,一定要配备电脑。同时,汤一新开始自学使用电脑,比许多年轻的同行还要更早。

    汤一新认为,中医古为今用,理念深厚,更要多对外交流。他精通俄语、日语和英语,常常出国,流利地用所在国的语言给外国学者们授课。

    四年前,汤一新在参加一场国际会议时,听一位加拿大专家高度评价中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这让他对网络医疗产生了兴趣。

    一些患者家在偏远的山区,遇到病情变化,搞不清原因,很容易有情绪波动。跟汤医生在线上沟通,给患者带来不少慰藉。

    互联网医疗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在常态化防疫的当下,这个桥梁显得愈发重要。疫情前,一年365天,汤一新最多只能在乐山待100来天,其余时间都在全国各处讲学、坐诊。新冠爆发前的一年,他坐了38趟飞机。现在,他坐在家中,便可以为各地的患者复诊。

    “把病治好,是患者和家人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汤一新说。

    (汤一新常常去各地为患者看诊,照片为疫情前拍摄)

    前些日子,汤一新还接诊了一位日本妇人。这位女士经儿子介绍,在线上用文字和语音与汤一新交流。因患病,妇人精神状态不佳,言语稀落。经过诊治,病情很快好转。当汤一新用日语吟出《北国之春》的诗句,她很高兴地接着唱出了下半句。

    “找我的年轻人变多了”

    打开小红书,关于“老中医”的分享超过4万篇。一些手写药方热度不小。当归、白芍、生黄芪、首乌藤等几味药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年轻人中间流传的养生“秘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在网上找老中医看病。根据《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共同指导的《2021年度互联网+中医医疗领域百强榜》显示,50岁以上的中医师关注度最高,好评最多,服务最佳。

    互联网降低了就医门槛,让更多人能够通过网线,感受到脉承中医的暖意。

    杨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科的主任医师,他今年58岁,极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因为医术精湛,思想活跃,他在微博上拥有100万粉丝。阿里健康小鹿中医成立之初,他就成了第一批入驻医生。

    刚开始接触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时候,杨桢发现,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中医药的争论,其中不少是负面的。他是科班出身的中医学者,研习中医数十年,许多疑难病症,他都通过中医药来帮助患者痊愈,实在难以接受网络上的舆论。

    杨桢认为,中西医本该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调补充,而不该攻击彼此。他常常在微博为中医药发声。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审议通过。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自那以后,杨桢明显感觉到,中医的认可度变高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信任中医、尝试中医。

    疫情期间,杨桢颇为忙碌。好些生活在海外的留学生,出现胸闷、咳嗽、发热的情况,在当地就医困难,只好在线上向他求助。线上问诊结束,杨桢还会致电当地的朋友,或熟悉的药店,协助患者买药。

    杨桢认为,线上问诊虽然少了望闻问切中切脉的步骤,但在询问病情这个步骤上,大大提升了效率。线上问诊时,小鹿中医在系统中设置了一系列细致的诊前问答,让医生在接触患者前,就能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

    互联网医疗的普及,让杨桢接触到了繁复多样的病例,他发现,这几年,找他问诊的年轻人逐渐增多,一些病症开始年轻化。

    根据阿里健康研究院和小鹿中医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显示,2021年,胃痛、胃炎等脾胃科疾病的问诊量颇高。年轻人的高发病症,失眠多梦、痤疮、亚健康等,也进入了互联网中医十大常见病症排名。

    这几类病症,杨桢也常接触到。通过渗透医学知识,他慢慢引导患者,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过,问诊者的年轻化趋势,有时也会令杨桢欣喜,他认为,这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医。

    平日,杨桢每天线上接诊2小时左右,到周五周六,线上的患者多,他便花更长的时间在网上。他从不觉得工作疲累,跟平常刷抖音、看朋友圈一样,时间很快地流逝了。能跟年轻人多交流,对他而言,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实现了。" 他如此说。

    耄耋之年,还在为更多患者服务

    跟多数耄耋年纪的老人相比,许铣的日常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每周他都会抽出时间,上网为患者诊治。

    许老今年89岁了,而手机另一端,常常出现的是一个年轻的声音,其中不乏90后、00后的年轻患者。

    “吃药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饭后吃……别熬夜,把觉睡够!”许老通过手机,事无巨细地嘱咐着患者。这天下午,许老收到了三个复诊挂号。其中两位是银屑病患者,还有一位是来自山东的24岁女孩,正为自己面部严重的痤疮发愁。

    许老行医超过64年,是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皮肤性病学科主任、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也是首都国医名师,声名斐然。他的诊室外,总有病人等候,其中,不乏来自黑龙江、四川、广东等地的患者,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求医。往往,表面的皮肤问题,反映的是脏腑和身心问题,需要长期调理达成疗效。可对于异地患者来说,遥远的求医路程,让两周一次的复诊成为心头难事。

    求医不易,为了让患者少跑些路,2016年,许老开始通过阿里健康小鹿中医进行远程接诊,线下接受过首诊的异地患者,便可以直接在网上复诊,不必再大费周折地跑来北京。

    1958年,许老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在皮肤性病教研室工作。那时,皮肤科医生尚不算多,来就诊的患者多为红斑狼疮、皮肌炎和硬皮病等免疫系统引发的皮肤病。许老基于西医基础来诊治,后来,他学习中医,综合中西医原理探究皮损的病因,疗效甚佳。

    开始网上接诊后,许老发现,来找他诊治的年轻人愈发多了。当代年轻人关注自己的外貌,对皮肤健康的要求很高,他们更信赖像许老这样经验丰富,靠谱的老专家。

    医者为患,要身心兼治――这是许老,和很多中医专家的共识。皮肤科的患者精神状态比较脆弱,尤其白癜风、银屑病和痤疮患者,常因疾病反复发作,四处求医,影响了生活和工作。接诊时,许老非常在意和患者的沟通,从不忽略患者的精神状态,每次都尽力帮其建立信心,给予心理安慰。

    对这位生于1932年的老专家来说,治病救人,是毕生所想。在耄耋之年,许老还坚持在网上接诊。他还想着,如果患者人数多,能找更多空余时间来跟患者在互联网上沟通。

    “过去六年,有1700多人次在网上找我看过病,听说给他们节省了100多万公里路程。”讲到这里,许老眼中笑意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