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史玉泉教授病逝,是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开拓者
  • 史玉泉教授病逝,是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开拓者

    史玉泉教授是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创始人。他曾任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咨询组成员等职务,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宗师级专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医学成就。

    1919年6月,史玉泉教授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户书香门庭,爷爷史瑞臣曾是清朝晚年派往外国留学的百名青年之一。1938年,史玉泉高分考入上海医学院,师从中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教授。

    抗日战争结束后,史玉泉教授从重庆市民医院调至上海中山医院工作。他曾先后轮转于普外、胸外、泌尿、骨科、麻醉和临床病理等学科工作,外科基本功非常扎实。

    1950年12月,史玉泉教授开始了他的神经外科生涯。他在沈克非教授主持的新中国第一例颅内肿瘤(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切除术中担任第一助手工作。

    “健康中国”此前报道,当时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只有2名医生和8张床位,又正逢新中国成立不久,医院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比较艰苦。

    “神经外科初创时期,许多基本设备像手术刀、止血钳等都是史玉泉自己查阅文献后,画出图样请师傅加工制作的。为试制成功颅脑手术中用于止血的淀粉海绵,他曾将市场上出售的各种淀粉一一试验,后又进一步试制成功止血用的明胶海绵。”

    担任志愿军华东荣军学校医疗队队长期间,他创造性地主持开展了腰交感神经封闭术和切断术,治疗百余例志愿军残肢溃疡和残肢痛军人,在部队中赢得极高的声誉。

    他还为患中枢神经系统肺吸虫病的志愿军战士手术治疗,并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脑肺吸虫病临床和治疗经验”的文章,引起国内外关注,从而改变了国外普遍认为中国没有神经外科的偏见。

    作为我国神经外科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史玉泉教授填补了我国神经外科领域内的多个空白。

    1955年,史玉泉教授首先开展“大脑半球切除治疗婴儿性脑瘫”的治疗新方法,开创了功能神经外科;成功研制出国际上公认的脑内有效止血剂――明胶海绵;

    他还开创了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1956年)、三叉神经痛立体定向封闭治疗(1957年)和胼胝体切开治疗癫痫等;利用丝线套扎法直接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1961年)。

    1976年,为了追赶与国外的差距,史玉泉教授与工厂合作,成功研制首台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并在华山医院成立了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开展显微外科的实验和临床应用。

    1980年,史玉泉教授又研制成功国内首台自行设计的颅压监护仪,并在1983年研究出颅内压持续测量、记录的方法,从而开展颅内压监测在临床的应用。

    他潜心于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AVM显微手术切除,并将手术标本用红蓝塑料灌注,建立的AVM立体模型,为病理学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后,他进一步根据畸形血管大小、位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不同,制定了著名的“史氏脑AVM分类标准”。该标准有利于该病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手术预后的判断,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

    由他创立的脑AVM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法,其手术成功率之高和手术死亡率之低,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1983年,由他主持的“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显微外科治疗”获原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

    史玉泉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医学教育家。自1954年开始,由他主持举办的全国神经外科进修班先后有33届,学习班20多届,培养神经外科医生达200余人。

    1980年,他担任我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5名。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神经外科专家。

    为此,他先后获得国家授予的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1989年光荣退休后,史玉泉被授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的荣誉,继续为神经外科的医教研工作发挥余热。

    由于史玉泉教授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辛勤耕耘,他的名字被列入1993/1994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字典》(第二十二版)。

    史玉泉教授把他的全部热情和才智都贡献给他热爱的医学事业,深受病人的爱戴与尊敬,也赢得同行同辈由衷的称道和景仰……我们将继承史玉泉教授的遗愿,砥砺前行,继续推进我国神经科学事业发展,以告慰史教授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