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WCN22热点速递丨余学清教授:探讨慢性肾脏病管理和临床研究的未来之路
  • WCN22热点速递丨余学清教授:探讨慢性肾脏病管理和临床研究的未来之路

    慢性肾脏病(CKD)已经逐渐成为了危害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国只有1%的CKD患者会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KD)但是,这一人群每年以12~15万的数字增长 。因此,肾病科医师和研究者应携手共同探讨慢性肾脏病(CKD)的诊疗,延缓疾病进展。

    2月24-27日,2022年世界肾脏病大会(WCN)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在“东亚CKD进展报告”专题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肾内科主任余学清教授以“CKD创新管理与研究”为题作精彩报告,介绍了应该如何开展CKD研究。余教授认为,研究方面应着重于致病机制、功能改变、结构改变以及临床结局,而研究方法要拥抱新兴研究方法,如大数据、机器学习以及真实世界研究 。

    余学清教授指出,目前CKD之所以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关键性问题有4点:

    虽然,全球CKD和ESKD患病率几乎都在增加,但是,不同国家的ESKD患者其病因却有所不同。根据2014年的报告,欧美大部分ESKD患者的病因是糖尿病与高血压,而在中国则是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排名第二。随着全球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的提高,CKD的患病率也会升高。

    CKD研究应关注在哪些方面,使用哪些方法呢?余教授以GWAS为例阐述了CKD的研究方向与方法。

    在中国,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因为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约占肾小球肾病肾活检病例的45%~54%。因此,对IGA肾病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IGA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微生物因素以及感染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异常免疫反应,最终导致了IGA肾病。目前的简化理论认为“四重打击”学说可较为清楚地解释IGA肾病的发病机制。

    那么这一系列的发现如何运用于临床呢?首先,易感基因位点与IGA肾病表型相关,这将有利于临床诊断。此外,上述研究给IGA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提出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此外,研究发现,对于高危人群的提前干预和跟踪,可以延长患者肾脏生存期限,这意味着通过基因筛查,可以确立IGA肾病高危人群,并进行三级预防。

    以GWAS研究为例,在开展肾脏病研究时应专注4方面,分别为致病机制、功能改变、结构改变和临床结局。如GWAS的研究方向为致病机制(遗传因素);而功能改变包括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改变和蛋白尿水平,结构改变包括肾脏病理结构的变化,临床结局包括EGFR斜率、ESKD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真实世界研究(RWS)、CKD管理和数字化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数字化研究是指以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为基础,人工智能(AI)指导临床研究。在未来,不论是回顾性研究还是前瞻性研究,都应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力求产生高质量的研究结果。余学清教授认为,研究人员应主动拥抱、学习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图1)。

    生物标志物、遗传数据库、临床数据、文献知识库以及云存储技术是RWS的基础。RWS不仅可以研究各类新型干预方法以及可及性,还可以进行医学经济学相关研究,更重要的是相比于随机对照试验,RWS更贴近临床实际。由此,RWS是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补充(图2)。更为重要的是,与随机对照试验相比,RWS的数据来源更广,包括医疗机构、实际临床治疗数据、既往研究、前瞻性研究或已注册的研究、体检报告、医疗保险数据甚至社交媒体(微信或其他APP)数据。

    最后,余学清教授呼吁,公共卫生工作者、肾内科和全科医师一定要意识到三级预防的重要性。三级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即预防高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罹患CKD;二级预防,即采用生活方式和药物的干预,尽量缓解CKD的进展;三级预防,使用各种手段,延缓肾衰以及预防出现心血管事件。此外,还应注意零级预防,即预防人群出现CKD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

    毫无疑问,只有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共同努力,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疾病并开发有效且经济的干预方法。因此,临床工作者与研究人员应团结一致、深度合作,共同提高CKD的诊疗水平。只有这样,CKD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才会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