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像打疫苗一样降血脂?EHJ深度:有望将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推迟30年!
  • 像打疫苗一样降血脂?EHJ深度:有望将心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推迟30年!

    虽然科学家们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经开展了广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探索,但是ASCVD依旧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目前普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ASCVD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尽管目前多种有效、安全的降脂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ASCVD的治疗,但仍有大部分患者的循环LDL-C依然未能控制在合理水平。因此,ASCVD的一级预防目前依然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近日,《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重磅论文。

    论文指出,随着我们对ASCVD发病机制的认知愈加深入,如何通过可及性、依从性更强的新型治疗方案更加高效、便捷地实现LDL-C的合理控制也已经成为ASCVD治疗与预防的关键。随着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药物的问世,单次注射用药维持长期降脂效果有望成为现实。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像打疫苗一样,在年轻时进行预防即可充分延缓ASCVD的到来!

    ASCVD的发生主要与LDL-C在动脉内膜的沉积与聚集,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关,其致病机制依赖于循环LDL-C的水平和以及该水平持续的时间。因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幼年时就可出现ASCVD,而存在PCSK9相关基因功能缺失性变异的个体,其ASCVD发病风险显著降低。

    综合LDL-C水平以及其持续时间,我们可以用“胆固醇-年”或“LDL-C-年”来表示动脉粥样硬化负荷。当累积负荷达到某个阈值时,ASCVD相关临床症状将会变得明显。

    论文例举了三类不同的个体,分别以A、B、C表示:

    A:健康成人或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成人,LDL-C平均水平为100 MG/DL(2.6 MMOL/L),在70岁时达到ASCVD阈值(7 G-年);

    B:未接受治疗,且LDL-C水平为200 MG/DL(5.2 MMOL/L)的家族性杂合子高胆固醇血症个体,在35岁时达到ASCVD阈值;

    论文作者建议,从30岁开始给予A所代表这类个体每年一次长效降脂药物治疗,其LDL-C水平有望从100 MG/DL降至60 MG/DL(即C线),动脉粥样硬化负荷的进展速率也将因此下降。

    这部分人群将在30年后,也就是100岁时,才能达到7 G-年的ASCVD阈值。

    作者强调,能否更好地延迟达到ASCVD阈值的时间取决于受试者开始接受长效降脂药物的年龄。若不考虑长期给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长期治疗期间LDL-C水平可能出现的变化,治疗开始的年龄越早越好。

    此外,若存在其他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升高的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家族史),ASCVD发病阈值则将提前到达,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延缓ASCVD发病阈值的到来。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一种主要在肝脏中合成的蛋白,可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相互作用影响其溶酶体降解,从而影响血液中LDL-C的含量。研究表明,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可引起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和早发性ASCVD,而PCSK9基因的“功能缺失性突变”则可引起相反的作用。

    论文指出,PCSK9已被验证是降低循环LDL-C有效作用靶点,通过单抗类药物阻断PCSK9可改善ASCVD或其高危患者的临床预后。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证实,靶向PCSK9的单抗类药物不仅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且在降低LDL-C和改善临床结局方面效果可观。不过,利用单抗类PCSK9抑制剂进行降脂治疗,或在无症状人群中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也面临着两个全新的问题:

    抗体的半衰期相对较短,患者需每2周或4周进行一次皮下注射,而治疗往往需要持续终生,该种方法的长期依从性引人担忧;

    对于未出现ASCVD相关症状的人群,应用该种方法进行一级预防或将带来较高的治疗成本。

    1998年,ANDREW FIRE、CRAIG C. MELLO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期刊《自然》(NATURE)发文,描述了秀丽隐杆线虫中双链RNA造成的遗传干扰现象(即双链RNA激活相关酶机制从而引起基因沉默),这个发现对以后ASCVD的治疗具有深远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意义。

    2006年,ANDREW FIRE以及CRAIG C. MELLO教授也因为这项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在同一年,BUMCROT教授等人认识到了干扰特定RNA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研究团队基于此开发了一类新型药物,也就是SIRNA药物。

    SIRNA具有分子小(21-23个核苷酸)、双链干扰核糖核酸的特征。首个SIRNA为心血管领域的治疗药物PATISIRAN,目前已证实在心肌淀粉样变性中具有治疗作用。

    INCLISIRAN是一种靶向PCSK9的SIRNA药物,可被肝细胞迅速摄取并降低PCSK9的表达,从而抑制LDL-R的溶酶体降解,增加细胞膜LDL-R的数量,并最终降低循环中的LDL-C水平。总体而言,INCLISIRAN的作用类似于造成了PCSK9基因的“功能缺失性突变”。

    3期临床研究(ORION-10和ORION-11)的结果证实,对于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或具有相同风险因素的患者而言,每6个月1次皮下注射INCLISIRAN,不仅可降低患者LDL-C水平达50%,且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甘油三酯以及脂蛋白(A)的水平也可发生显著降低。

    ORION-4试验是一项正在进行的针对ASCVD患者的临床结局研究。研究发现,若仅每年一次给药,患者LDL-C水平将在INCLISIRAN注射后约2个月降至最低点,随后逐渐升高,在下一次注射时,患者LDL-C水平降低约20%。通过每年重复注射,患者LDL-C水平可平均低于基线近40%。

    此外,ORION系列的其他临床试验也证实,无论是对于正常受试者、ASCVD患者、家族性或其他形式高胆固醇血症患者,INCLISIRAN在降低其循环PCSK9以及LDL-C水平方面均具有可观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INCLISIRAN的半衰期长达近300天,对于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ASCVD患者,每6个月一次皮下注射INCLISIRAN(300 MG)可降低其LDL-C水平达50 MG/DL。目前欧洲和美国药品监管部门已经批准INCLISIRAN在高胆固醇血症以及混合型血脂异常特定类型的成人患者中的应用。

    基于SIRNA药物INCLISIRAN相对较长的持续作用时间以及相对便利的给药方式,未来其应用或许能为推迟ASCVD发病年龄带来希望。

    对于无症状人群而言,长期(乃至终生)每日服用他汀类药物或每两周注射一次单抗药物进行ASCVD的一级预防显然依从性会很低。与此相对的是,像接种疫苗一样每年一次皮下注射长效降脂药物相对简单便捷。

    论文作者强调,在不影响其他降脂药物使用的情况下,未来基于SIRNA药物的一级预防方法有望在进一步控制LDL-C水平的基础上显著延迟很大一部分比例人群ASCVD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