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近期新闻 >这个装置能给孱弱心脏“加油”,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在穗应用
  • 这个装置能给孱弱心脏“加油”,心肌收缩力调节器在穗应用

    今年78岁的老李的心脏一共安装了两个电刺激装置,一个名叫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当他的心脏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时,这个设备能通过放电进行纠正;一个是才装上的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它能通过电刺激来给虚弱的心脏“加油鼓劲”,增强心肌收缩……

    18日上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样新教授、周淑娴教授团队成功为一位顽固心力衰竭患者完成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术,这也是全国首批、广州首例的CCM植入。在我国,有650-875万像老李这样的心衰患者,而且在以每年新增50万速度叠加。他、她们会因为心脏孱弱无力而全身供血不足,血液淤积肺部引发呼吸困难,无法平卧,生活质量极差。心脏收缩力调节器的上市应用,讲给这一人群带来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老李近3年因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心衰发作,辗转求医,心衰再入院次数达15次,日常活动即出现明显气促。近1年进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衰中心规范化管理,经过优化药物、血运重建等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会不定期发作心衰一次。

    “传统的内科药物调整已经无法给他带来更多的获益。除了心脏移植,这一刚刚上市并于今年三月在我国正式应用的设备成了他的最佳选择。”

    陈样新教授表示,今年年初,治疗团队复查心脏彩超发现老人的心脏射血量依然极低,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多型性室早、非持续性室速等严重心律不齐,于是老人植入了第一个电刺激装置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虽然ICD是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对于该患者症状的改善并没有帮助。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的指导下,陈样新教授、周淑娴教授和麦憬霆副教授全面分析了患者的病情,建议植入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治疗。

    专家表示,调节器作为心衰器械治疗的全新手段,可以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填补了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随着日后扩大临床应用,将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获益。

    经过团队的精心准备,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在局麻下微创完成,大约耗时1个小时。术中分别将两根主动电极固定于右心室中上间隔及下间隔,相距2CM以上,并通过测试验证电极准确植入有利于电刺激扩布的部位。另外,为了确保两个电刺激设备信号发送时不会相互干扰,手术团队还特意进行了多轮测试,最终两个设备均能正常工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次日就可下地于病房慢慢行走,活动能力明显改善。平均不足一月就要因心衰住院的老李,也将大大减少住院治疗救治的风险。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在心衰治疗上的手段越来越多。除药物治疗、左心室减容等手术治疗外。目前在器械治疗方面的选择也在不断增加并在我国获批医用。

    比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左心室隔离装置(LVPD)以及心内分流装置等,现已逐渐成为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常用器械手段。再加上已经开始在我国临床验证的左心辅助(人工心脏)和开展数量不断增加的心脏移植,我国心衰和重度心衰患者的治疗模式和组合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通过微创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患者右室间隔部,在心脏收缩的绝对不应期释放强的电刺激,这种电刺激不会改变患者心律,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钙调节状态,在不增加耗能的基础上增强心脏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